形态特征
植株高0.6-1.4米,主幹短而橫卧。1葉簇生;葉柄長30-90厘米,紅褐色,稍有疣狀突起,基部生鱗片,向疣部光滑;鱗片線形,長15毫米,寬1.5毫米,淡棕色,光亮,邊緣有疏長剛毛;葉片披針形,長35-50厘米,二回羽狀至三回羽狀;羽片12-16對,互生,斜向疣,有短柄,長圓形,中部的羽片長12-40厘米,基部一對羽片稍縮短。
小羽片長7-8厘米,寬1.6-1.8厘米,先端短漸尖,無柄,深羽裂近達小羽軸,基部一或二對裂片分離;裂片斜向疣,邊緣有粗齒;葉脈分離,每裂片有小脈5-7對,單一或很少分叉,基部下側一小脈出自主脈;羽軸紅棕色,有疏的疣狀突起,疏生狹線形的鱗片,較大的鱗片邊緣有剛毛。
小羽軸及主脈密生鱗片;鱗片頂部深棕色,基部淡棕色并為泡狀,邊緣有黑棕色剛毛。孢子囊群圓形,生于小脈中部或分叉疣;囊群蓋缺;隔絲多,稍短于孢子囊。
生長環境
生長在海拔350-1520米的山谷疏林、常綠闊葉林下及林緣溝邊。
分布範圍
分布于中國浙江(蒼南、樂清、泰順、平陽)、台灣(台北、苗栗)、福建(廈門、南平、德化、建瓯、甯陽、三明、龍岩)、江西(井岡山、安遠、全南)、湖南(江華)、廣東(從化)、香港、廣西(武鳴、百色、大苗山、甯明)、雲南(西疇、麻栗坡)、貴州(荔波)、四川(合江)、重慶(北碚)。日本南部也有分布。
繁殖方法
孢子繁殖材料:野外采集具有成熟孢子囊但尚未開裂的羽片,将其從植物體上采下後放入信封中,等孢子囊自然幹燥開裂,孢子散落于信封中後取出接種。
播種方法:播種前,先将培養土(相同比例的腐殖土和園林土)放在幹燥箱中高溫(120℃)幹燥12小時,以殺滅培養土中的雜草種子、苔鮮孢子和蕨類孢子。然後用小瓦盆分裝好培養土,放在水中浸濕,按常規方法,在濕潤的泥土表面均勻地撒上袍子。泥盆口用塑料袋包紮好後放在水深維持在2厘米的大盆中,以提供孢子萌發所需要的濕潤土壤和濕潤空氣。
主要價值
研究:粗齒桫椤是和恐龍同時代的古老子遺植物,是研究物種的形成、地質變遷、植物地理分布關系的理想對象。
觀賞:粗齒桫椤的株形美觀别緻,可供觀賞。
參考資料
1.粗齒桫椤·植物智